面对袁常杀气腾腾的话语,王寻的表情也没有丝毫的变化,只是不紧不慢的说道:“若是杀了在下,有件东西,幽州牧怕是一辈子也别想得到了。”
袁常眉头微蹙,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想要得到的?
思索了片刻,袁常脑海中精光一闪,目前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貌似是一把钥匙,也就是开启顺天盟秘密的五行钥匙。如今,五把钥匙他已经聚齐木、水、火、土四把了,就差最后一把了,莫非最后一把钥匙在王寻身上?
似是知道袁常所想,王寻自得一笑,道:“看来幽州牧已经猜想到了是何物件?当然,如此宝物在下自是不可能随身携带,所以,幽州牧若是想得到,必须答应在下的条件。”
“什么条件?”
袁常看向王寻,平静的询问到。若是条件不过分,他也不介意答应对方,若是过分的话,袁常不要也罢。原本,此前能够聚齐四把钥匙,他都觉得是邀天之幸了,没能想到有机会聚齐五把钥匙。所以,这本就是在他预料之外的事情,他也不会太过于纠结。而王寻要是以为可以凭借一把钥匙来左右自己的想法,那他就是想的太天真了。
按理说,王寻手中掌握着钥匙,他如果看好袁常,自当无条件交给袁常,而不是用条件来交换。不过,袁常也想的明白,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遵从先辈的吩咐,有人产生其他的想法他也不觉得奇怪。毕竟,人心是这世上最复杂的东西,谁也无法完全看透。
王寻面色突然变得狰狞,恨恨说道:“我希望幽州牧能够将蔡邕那老匹夫的人头交给在下,如此,那物件我便交给幽州牧。”
“为何?”
袁常平淡的声音让王寻猜不出袁常内心此刻的想法,不过,对于袁常的询问,他也没有隐瞒,道:“不妨告诉幽州牧,前任司徒王允乃是在下的生父。然则,吾父为了留有后路,不让宝物落入他人之手,便从未公开过与我的关系,而那宝物自我长大之后,便一直都在我身上保管。而我父亲传承的乃是杂家之道,蔡邕所学为儒家,且在儒家之中占据重要地位,一旦蔡邕身死,儒家必然遭受重创,杂家便能有希望再次恢复到春秋战国时的繁盛。吾父临死在李傕、郭汜贼子进攻时身死,唯一遗憾的便是没能除去蔡邕。如今,我只想替父亲完成这个遗愿,用蔡邕的人头去吾父坟前祭拜一番。”
“这么说来,你与王司徒一样,也是学的杂家之道了!”
袁常虽是询问,但是话语却是肯定之意,王寻也没想过隐瞒,听了袁常的话之后,便是点头表示袁常说的没错。
“不过,怕是要让你失望了,本州牧是不可能用蔡邕的脑袋跟你换那物件的。”
“为什么,难道幽州牧你不想要那宝物了?”
王寻瞪大了双眼看着袁常,似乎无法理解袁常的回答。要知道这宝物传承的时间极为久远,可见其珍贵程度。而且,他们这一脉是传承最为齐全的一脉,对其中的隐秘知道的最为清楚的,很明白这个隐秘对逆天者的重要性。然而,袁常却是不愿为了这样的宝物而拿蔡邕的人头来跟他交换,这让他难以理解。先祖虽然早有训言,这个宝物要在自己认可对方的情况下交给对方,但是,王寻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早就不管不顾了。王寻自出生之时便与王允分开,一直到他明白一些事理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,也才知道自己这一脉自祖上便身负重大责任。所以,他从未怪责过王允,反而觉得自己的父亲极其伟大。而且,对于王允要兴复杂家之道他也极为支持,暗中做了许多事。后来,王允在李傕、郭汜贼子攻打长安之时身死,王寻没去找李傕、郭汜他们算账,是因为他知道王允根本不在乎这些事情,最重要的还是杂家能够壮大。所以,他便想着去将蔡邕击杀,等他找到蔡邕之时,却是发现蔡邕跟随在逆天者的身边,他知道自己无法得手。今日,他终于有机会跟袁常谈判,结果,却是让他大为失望。
袁常瞟了他一眼,不紧不慢的说道:“忘了告诉你,蔡邕不日便要成为本州牧的岳父,你说让本州牧用岳父的首级来换那玩意,你觉得可能吗?”
“你…”
王寻瞪着袁常,脸上一副怒其不争的表情,高声道:“幽州牧,莫非你忘记了自己身为逆天者的使命了嘛?因为儿女私情,你竟然置大义于不顾?”
“所以?”
袁常表情平淡的反问了一句,悠然说道:“说实话,对于逆天者的使命我并不是很在意。如果可以的话,我更喜欢能够与家人朋友平淡的生活,当然,现实的发展不允许我过这样的生活。但是,我却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,来换取我亲人朋友的生命。所以,王长史你注定要失望了。”
“可恨!”
王寻极其愤怒,他的父亲拼尽一生也要为之奋斗的杂家,难道就注定没有出头之日?如今,王允已经死了,他为了兴复杂家之道,必须保留有用之躯。否则,若是有继承人,他早就不顾一切的去诛杀蔡邕,以慰父亲在天之灵。
袁常似乎觉得王寻的表情还不够生动,于是又添油加醋的说道:“对了,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,蔡邕手上也有同样的宝物,而且他也已经交给我了。”
一旁的曹操从头到尾都开启着观战模式,一言不发,眼前的大戏让他觉得很精彩。只是,当袁常这样一句话冒出来的时候,曹操的脸上充斥着无语之色。当然,袁常加戏了,接下来的戏份应该会更加精彩了。
“既然蔡邕那老匹夫已经把宝物给你了,便没有了利用价值,为何你不愿用他的首级换取我手中的宝物?况且,以幽州牧你的手段,击杀蔡邕想来也不会有人发现,你依然可以娶他女儿,你为何不愿!”